創新驅動質量升級: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每個產業都有其獨特的生命力,不存在真正落后的產業,只有待升級的技術和產品。傳統生產力是行業穩健發展的基石,而新質生產力則是推動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關鍵動力。這兩者之間,既存在互相替代的趨勢,也展現出互補共生的可能。
在新技術浪潮的推動下,新興產業技術正逐步為傳統產業注入鮮活的科技血液,實現了產業質態的“飛躍”。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建筑業要實現真正的“新質生產力”轉型,就必須摒棄陳舊的技術體系,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轉而依靠科技創新來引領整個產業體系實現“質”的飛躍。通過“以新促質”的策略,我們為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筑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大勢所趨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是當代最新科技特別是在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條件下形成的生產力,是重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質量發展帶來高品質生活的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全面提高要素生產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生產力。
生產力歸根到底,還是由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構成的。建筑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已迫在眉睫。在勞動者方面,建筑工人“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建筑企業可能長期面臨“用工難”問題;在勞動資料方面,石料、河沙的粗放式挖掘不再,建筑業原材料發生根本性變化;在勞動對象方面,從“有房住”到“住好房”,人們對住房的品質要求大大提高。
因此,建筑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大勢所趨。其意義主要有三點:一是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業主要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大規模投資拉動發展,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節能技術融合不夠。建筑業迫切需要通過加快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集成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維護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發展建筑業新質生產力。二是有效拉動內需、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可以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跨領域、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業深度融合提供應用場景。這項工作既具有巨大的投資需求,又能帶動龐大的消費市場,有助于加快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是當前有效緩解經濟壓力、壯大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三是順應國際潮流、提升我國建筑業國際競爭力的有力抓手。與一些發達國家智能建造技術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將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作為搶占建筑業未來科技發展高地的戰略選擇,通過推動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
“三高”實現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具體體現在“三高”,即:高科技、高性能、高質量。具體來說,就是要生產方式智能化、管理方式數字化、終端產品綠色化。
對于建筑行業而言,智能建造就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翱吹靡姷脑诠S,看不見的在云上”,智能建造構建了一種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先進建造方式,將看得見的建造過程放在了工廠,大宗建筑材料通過規模化、集成化、工業化進行智造,現場則以裝配化為主組織施工;將看不見的建造組織過程放在了云上,通過數字技術和數字化管理,推動設計、生產、運輸、施工以及運維的“一模到底”、全過程信息互通。這種建造方式推動實現了建筑業“產能升級、資本匯聚、產業集群”,從而推動建筑業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是建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強力展示。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對于勞動者,要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端緊缺人才,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構建多元化的培養體系,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和產業工人職業培訓。對于勞動資料,要加強技術創新,創新管理機制。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勞動資料的創新在建筑業中主要體現在科學技術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加強關鍵領域技術攻關,培育智能建造創新平臺,推進智能建造標準化建設;在管理機制方面,要創新政府管理模式,推行工程建設先進管理模式,推廣工程項目數字化交付,建立智能建造評價體系。對于勞動對象,要構建產業生態,實施試點項目。勞動對象的創新在建筑業主要體現在構建產業生態和實施試點項目,構建產業生態主要包括數字設計、數字孿生平臺、模塊化智造、智能生產、智能建造設備裝備、智能施工和智能運維等產業鏈;實施試點項目則主要包括發布智能建造技術目錄、開展智能建造項目試點、推動智能建造技術多元應用、支持智能建造項目建設等。
用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近些年,國家和地方層面相繼發布諸多政策性文件,推動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發展智能建造,推廣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住宅”。2022年印發的《“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推廣新型綠色建造方式。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因地制宜發展木結構建筑”。
鋼結構、木結構建筑天然具有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優良基因和綠色建筑的特征。鋼結構建筑的主要優勢就在于強度高、自重輕、建設快、資源消耗低、可循環利用。發展鋼結構不僅是建筑業落實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鋼鐵行業優化建筑用鋼消費結構、儲備鋼鐵戰略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方式。近五年,我國鋼結構建筑市場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約10%以上,但國內鋼結構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僅為5%~7%左右,距離發達國家30%~40%的比例差距很大,并且我國鋼結構主要應用在超高層和大跨度建筑領域,占到了所有應用場景近80%,而鋼結構住宅占比很低,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未來,鋼結構產業將向鋼結構產品與技術標準的高端化、鋼結構生產制造的智能化、鋼結構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方向發展。建議政府繼續加強政策引導,尤其在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設中大力推廣鋼結構住宅示范應用,在軍工設施和防災減災項目中采用快速裝配式鋼結構。
木材是公認的可持續、可再生、可回用和可降解的建筑材料,擁有自重輕、易加工、健康舒適、綜合成本低、降碳節能效應顯著等優勢。近年來,現代木結構雖逐步進入大眾視野,但發展依然緩慢,大多集中于旅游地產、民宿、展廳、仿古修繕等一些特定場景或非正規報建的建筑。如今,在國家“雙碳”目標下,木結構建筑的降碳、儲碳和減碳優勢已逐步引起社會的關注。我國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適當采伐利用和重新栽培,可形成良性循環。若研發推廣這些樹種的木材用于制造新型工程木產品,可實現增值,同時大大提升建筑的儲量碳,真正做到“木建可持續,筑立碳中和”。
為了推動木結構建筑在我國的全面發展,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出發,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首先,應深化對木結構建材及其建筑領域碳排放的研究,確?,F代裝配式木結構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有堅實的技術基礎和政策后盾。這不僅能夠為木結構建筑提供科學的指導,還能為其在我國的廣泛應用鋪平道路。
其次,我們應充分發揮木結構建筑自身的優勢,結合不同地域的特點,積極推廣其應用。木結構建筑不僅適用于別墅和度假村,還可廣泛應用于多高層住宅、購物中心、展示中心、學校、辦公樓等多種公建和商務休閑場所,以及性價比較高的舊改工程中。這樣的多元化應用將極大地拓寬木結構建筑的市場空間。
最后,為了確保木結構建筑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們還需要加大關鍵技術研發的力度,同時修訂和完善相關的標準規范,特別是與消防相關的法規。這些工作將有助于提高木結構建筑的安全性,增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聲明:本站所使用的圖片文字等素材均來源于互聯網共享平臺,并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如有侵權或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